放生的好处

过生日时要放生吗为什么

  无门慧开禅师(1183—1260)是宋代着名高僧,字无门,杭州人。幼年出家,广识经论。于万寿寺崇观参赵州"无"字公案而得悟,绍定二年(1229),为给皇帝祝寿而撰写《无门关》一卷,被誉为禅门三大圣书之一,与《碧岩录》、《十牛图》齐名。无门慧开禅师不仅是一位高僧,而且是一位诗僧。他一生写了大量禅诗,表述自己的修行体验和对禅法的见解,他的很多诗歌都以富含禅理禅机,成为佛诗佳作,在禅门中代代相传。他的《饭熟已多时》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云:

  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无门慧开禅师的这首诗歌是根据赵州禅师系列"平常心是道"的公案而作。为更好的分析本诗偈,我们应当首先了解一下赵州禅师的生平及公案。赵州从谂禅师(778-897)是唐代着名高僧,常住河北赵州大弘其"平常心是道"的禅法,世称这一禅系为赵州禅。赵州禅师经常以"吃茶去"、"洗钵盂去"、"庭前柏树子"等公案接引学人,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禅子经常拈提的公案,在禅门中广为流行。

  赵州从谂禅师的生平事迹,各种灯录中都有记载,据《五灯会元》所载:赵州禅师是曹州(今山东曹县)郝乡人,生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因晚年久居赵州观音院,故时人多以赵州相称。他幼年即孤介不群,根性颖利,自幼辞亲出家,在曹州扈通院随师受业。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他仅染指而已。后参礼南泉普愿而悟理,深受器重。后往嵩山琉璃坛受具足戒,再返回普愿处依止20年。其后又参礼黄檗、宝受、盐官、夹山等诸禅师。80岁时结束游方生涯,定居河北赵州城东的观音院,主持40年。在此期间,他受到燕王的供养,并移居真际禅院。乾宁四年(897)圆寂于真际禅院,当时"通俗车马数万人,哀声振动。"后谥为真际大师。各种僧史灯录对他的评价很高,世人称之为"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继承南泉普愿禅师"平常心是道"的禅法,在赵州大力弘扬,并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公案故事。如其"赵州茶"公案。师(赵州)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吃茶是丛林中日常僧事。赵州禅师就是让禅者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禅法。另有一则与此相仿的"赵州洗钵盂"公案。有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盂去。"来僧听罢赵州禅师之语,豁然有悟。在禅门中,饮茶、吃粥也是平常之事,赵州的"洗钵盂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要知道禅不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洗碗、吃粥都是修行,赵州就是让学人在日用中认识本来面目。

  无门禅师的这首诗偈正是根据赵州禅师的以上公案而作,诗歌前两句"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是说很多禅子都是以一颗向外驰求的妄心来寻觅悟道的方法,其结果是越心外求法,却与道越远。于是在禅宗史上,有很多禅僧为了早日明心见性,便行脚朝山想得到名师的指点,其结果花费了很多功夫,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也没能悟道,反而弄得自己面容憔悴。

  禅宗史上有很多高僧都反对禅子外出行脚参访,认为这样并不能够使人早日悟道,反而会障碍自己的证道。赵州禅师曾在八十岁时行脚参访,结果非但没能证道,反而还消耗了时间和精力。于是禅门便有人评价赵州禅师行脚一事说: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因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物,始知空费草鞋钱。

  无门慧开禅师认为,若禅子不能观照自心,只知心外求法,这样的禅僧就像当年的赵州禅师一样,到处寻师访道,最后一无所获地回到原来住处,才知道知己白费了一番功夫。这种看似求道的方法,其实成了修道的障碍。其实,真正的悟道是不需要心外求法的,只要有"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的心,你会感到处处都是道场,你处处都可以豁然开悟。正因于此,某尼在其悟道诗中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修行之人若是带着分别心和妄心来求得悟道,反而浪费了时间,导致悟道了不可得,因而,"翻令所得迟"了。

  后面两句"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表面意思是说,如果早知道灯和火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那么现在饭早已煮熟多时了。其内在本意是说,当一个禅子能够放下自己的执着,抛弃你的分别心,用心灵去观照体验内在的本质,在日常生活的一般行事中去体验禅法真谛,你就可以一朝体悟,见自如来自性,你的生活才能变得自然而洒脱,单纯而圆融。

  慧开禅师认为,修行都是在平常生活中实现的。所谓穿衣吃饭、运水搬柴皆是禅,不需你去千般思量、万般执着。慧开禅师这种"日用是道"的思想,是继承前辈禅宗高僧的观点而形成的。关于在无分别的日常生活中证道的理念,禅宗史上有很多高僧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一次,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僧人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慧海回答:"用功。"

  问:"如何用功?"

  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问:"所有人都是这样,他们跟你的用功一样吗?"

  答:"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一样。"

  大珠慧海认为,只要随缘任性度日即是用功,即是无修之修。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之语,即源于此理。已明了者也是饿了吃,困了睡,在外相表现上与常人无异。他们的心总安住于当下,再无驰求,对外境之违顺便能不拒不迎,自然随缘。如此"饥来吃饭困来眠",与佛道合,才是用功。常人心思总在造作分别,不能停歇,于诸境上百种追求,千般计较。遇顺境者,则千方百计留之恋之;遇逆缘时,则费尽心机除之去之。若图谋不成,则忧上添忧,怖上加怖,乃至惶惶然不可终日。至此境地,食不甘味,寝不成眠,虽求"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亦不可得。明白此理之后,无论吃饭睡觉,乃至日常生活中种种行为,皆为修行,皆成功德,皆是随缘度化。

  慧开禅师在这首偈颂中,正是以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洗钵盂去"的公案,告诉我们,禅门的修道,并没有特别奇特之处,它让我们心不外求,观照自心。通常让禅子在日常吃粥、洗钵、喝茶等无功用的动作中,让学人领受佛法,从不特意去论究迷悟、凡圣之话语。显示禅法无非是从日常一一之行履中去领受。

青藏高原文化史:西藏的“绕迥”纪年和印度时轮历

青藏高原文化史:西藏的“绕迥”纪年和印度时轮历

小编今天带大家畅游历史的海洋,探索过往的事件奥妙噢!公元12世纪末,藏传佛教的噶玛噶举派和蔡巴噶举派的僧人就先后到西夏和蒙古地方传教。公元13世纪萨迦派的萨班·贡噶坚赞于1246年后,曾在凉州(武威)建寺传教。1253年噶玛拔希也先后到蒙古和林及西夏故地一带传教萨迦派八思巴曾给蒙古王室举行佛教灌顶仪轨。萨迦派不少僧人在元朝朝廷任职并传教。在元大都建造了由尼泊尔工匠主造的藏式佛塔——北京妙应寺佛塔(俗称喇嘛塔)。元朝派往江南的藏族僧官,就在杭州一带修凿了一些藏传佛教的石窟造像。

在松州府一位藏族僧官管竹巴广佛大师,在江南刻印藏、汉文佛经完成了《碛砂藏》广为传播。公元15世纪,明朝敕封的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为大慈法王。曾两次前往北京觐见皇帝。

他还在五台山修建了五座格鲁派寺庙,传播格鲁派。十三世达赖去北京觐见光绪皇帝时,也曾到五台山朝圣。明代中叶,藏传佛教的“密宗”也传到了成都一些汉传佛教寺院。

公元17世纪,顺治皇帝为接待五世达赖到北京觐见,清朝在北京修建了黄寺,以供达赖在京期间驻锡。清康熙时,在热河仿准噶尔的固尔札都纲的形状(格鲁派寺院)而修建了安远庙。以取悦新疆的准噶尔蒙古诸部,清雍正时,又将其雍王府改为雍和宫作为格鲁派在北京传教的寺院,从此雍和宫一直有格鲁派僧人传教。清乾隆时,为迎请六世班禅到京觐见,又在承德仿西藏扎什伦布寺建造了须弥福寿寺,专为六世班禅驻锡参禅。从此该寺便有20名藏僧驻寺传教。

从17世纪初开始,格鲁派就传入天山南北蒙古部以及热河、察哈尔、库伦等蒙古各部。五世达赖的弟子哲布尊丹巴成为库伦地方最大的格鲁派转世活佛。康熙40年(1701),清朝封多伦善因寺扎萨克喇嘛章嘉为呼图克图,管理内蒙格鲁派事务。随着佛教的传入,古印度大小五明也传入了藏区。梵语“明”即“学”的意思。“大五明”包括:“工巧明”(工艺学)“医学明”(医药学)、“声明”(声律学)“因明”(逻辑学)和“内明”(佛学)。“小五明”包括: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和星象学。大小五明的传入,对藏族的藏医学、历算学、逻辑学、文学、建筑、工艺美术等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过生日时要放生吗为什么

古印度的因明学是一门从辩论推理到逻辑思维的科学。据藏学家杨化群教授的《藏传因明学》载:佛教的因明学始于古印度的“尼也耶”学派。公元8世纪传入吐蕃后,译为藏文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主要经曲之。由印度直接传入的藏传因明学的论述有六十多种,藏族学者对因明学的撰述有五十多种。藏传因明学促进了藏族哲学思想的发展。

佛教传入青藏高原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佛教思想渗透到藏区的一切生活领域。佛教的许多节日都成了藏区的节日。一些宗教活动如转经、堆玛尼经石、刻佛像、磕长头、施布施、诵念“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成了民众的生活习惯和民俗,西藏社会的许多领域,都有藏传佛教的烙印。佛教产生于印度,却宏传于中国。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已不是纯粹的印度佛教,而是与中国的汉族、藏族相结合的一种佛教文化,具有中国特点。

绕迥”纪年(意译为“胜生”周)是从藏历火兔年(汉历丁卯年、宋仁宗开圣五年),公元1027年开始,它的背景是什么?藏史缺乏记载。《藏汉大辞典》解释这一词时说:“是由启觉译师月光倡导的”,再未作说明。大家知道公元11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开始,大批西藏僧人到印度求法,大批印度僧人也到阿里、卫、藏传法,将许多梵文经典译成藏文,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藏传佛教的历史与印度释迦牟尼教历的历史联接起来,“绕迥”纪年就是把释教的教历和藏历连接起来。

“绕迥”的原意是指释迦牟尼诞辰和圆寂后的纪年方法。印度的教历是从佛诞辰或圆寂时向下推算。但在西藏则无法推算,故这些译师们为了把原来传统藏历纪年纳入释教的教历范畴,从藏历火兔年开始采用“绕迥”纪年。从这一年开始同释教教历相联系,一切纳入释教教历体系中。在藏历中把释迦牟尼诞辰、成佛、涅槃都作为藏历中的佛教节日。

“绕迥”(藏历火兔年)纪年,同前面所述的“木鼠”年纪年,有什么区别呢?从纪年的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阴阳历结合的纪年法,与唐初传入吐蕃的《德麟历》相似。而实质上有很大区别。“木鼠”年的60千支周纪年,是原吐蕃掌管历算的后裔,在分裂时期为了不使纪时历法中断,将藏历纪年同中原地方的纪年继续联系起来而实行的。而“绕迥”纪年是把藏历同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历连接起来而实行的。

关于印度“时轮历”传入西藏的问题,据黄明信先生《藏历漫谈》记载:“西藏从阳火兔年(1027年)实行‘绕迥’纪年后,印度佛教密宗经典中的《时轮历精要》才开始译成藏文传入西藏。其主要内容有:天体论,时间与天球,弧度的计量单位,五大行星的推算,日、月食的推算,重日与缺日的安排,置润等。这本书开始传入时,藏族的学者们因该书与以前从印度译出的经论有相当不同,而有过不小的争论。后来经过噶玛让琼多吉在1332年写了《算书综论》,布敦大师了《智者生幔》以及宗喀巴大师等权威学者的肯定,到公元14世纪,才得到广泛承认”。被视为编制藏历的重要典籍,到公元17世纪,北京藏文《大藏经》刻版时被收入。

标签:

上一篇:川沙放生地方,放生带来的感应与果报
  • 下一篇:立春放生的好处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