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界

超越二障:通往觉悟之路

第二关的含义是什么?二障的含义

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是与生俱来的,所知障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对贪、嗔、痴等惑的分类,以其对证悟佛果的作用为标准。烦恼障由我执而生,是众生生起的执着;所知障由法执而生,是分别心生起的执着。

烦恼障指的是贪、嗔、痴等烦恼覆盖了我们原有的智慧,使我们不断地生生死死。当我们出生时,贪、嗔等心理现象就已经随之而来。所知障就是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自己的经验,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自己认为自己学来的东西、自己知道的东西是最可靠的,于是就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是主人,主人是奴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排斥别人的观念,一种观念的认识、观念的斗争、观念的冲突,这都叫所知障。

什么是烦恼障呢?

烦恼障主要包括贪、嗔、痴、慢、妒......。这些烦恼阻碍我们修行。因为有贪心,所以会造作罪业。贪欲使人不得安宁。你必须打坐,而因为贪心,你总是在想你所贪恋的东西:有时你会想你还没有赚到钱,你想要的东西还没有得到,你追求的东西还没有实现 ......。所以,贪婪会影响修养。嗔恨就是记仇,记仇也很难修行。如果你和别人吵架了,你总是处于一种怨恨、无明火、想报复的心理状态,你打坐的时候,你能坐得住吗?你坐不下来。这是因为你心中有烦恼,你不平静。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这也是修行的一大障碍。

比如一个人听不懂佛法,看不懂佛经,入不了佛经的门,或者太枯燥,这样的人是很难修行的。懈怠就是懒惰,或者放纵自己,打坐的时候打瞌睡,腿有点麻、酸,想想,睡一觉算了,明天再修!还有的人放纵自己,克制力差,经不起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刺激,看到别人玩得开心,就放纵自己,不分时间地天天看电视、看电影、跳舞、搓麻将。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习惯,想改也改不了。搓麻将,搓着搓着就隐隐约约了,听到搓麻将的声音,心里就慌,就想坐下来搓几圈,赢了还想再赢一点才肯下来,输了还想再搓几圈,想把钱拿回来,是不是?打惯了,一天不打,心里就空落落的,不舒服,浮躁。所以,学佛的人,不能一味放纵自己,要把心收回来,不要执着那些对我们修行无益的东西,这样,打坐、念佛、打妄想就会减少。

什么是所知障?

所知障又称智慧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能遮蔽智慧明了,使其不聪明敏锐,从而障碍菩提因缘,故称 "所知障"。

"所知障 "是被自己原有的知识学问所蒙蔽,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在这种观念的框架内批判、否定宗教,阻碍了宗教信仰的道德实践和内心体验。他们自以为站在一个纯粹客观的立场上,但事实上,局内人未必客观,局外人不知所云的评论也未必客观。最怕的就是知之甚少,却自以为无所不知。他不仅会给自己造成障碍,还可能误导他人,成为宗教信仰的障碍。

超越二障:通往觉悟之路

一般来说,学文科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更倾向于非宗教立场,接受人文思想的人似乎容易认为宗教信仰不符合生活实际,尤其对佛教有不少偏见。相比之下,学习科学技术的人,除了坚持唯物史观的人之外,更容易接受宗教,因此,不能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就有知识障碍,就像很多读过很多书的人仍然会选择宗教作为自己的终生皈依一样。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信佛、学佛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

对这两种障碍的其他解释

烦恼障和解脱障。(1) 烦恼障,如上所述,是无执智慧生起的障碍。(2) 解脱障又称无染无明障、定障、解脱障。解脱是灭尽定的同义词。它之所以被称为解脱障,是因为它阻碍圣人进入灭尽定的法门,而它的本体是一种无染的无明。俱舍论》卷25、《俱舍论光记》卷25、《俱舍论颂》卷12

理障和事障。(1)理障相当于所知障,如邪见等理惑障碍正知。(2)事障,相当于烦恼障,是指贪嗔痴等事障生死相续,障碍涅槃。圆觉经》卷 2

内障和外障。(1)内障,即三毒,是使众生内心产生烦恼的障碍。(2)外障,即七难,是外在强加的障碍。阿萨宠经》卷一八七

各种辞书对二障的解释

新白话解释》中的唯义名词解释

二障,又称二碍,即烦恼障和所知障。这是从贪、嗔、痴等惑在障碍成佛方面的作用来分类的。烦恼障源于对自我的执着,是众生生起的执着;所知障源于对法的执着,是分别心生起的执着。

常见佛教词典》释义

1. 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称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生死,从而障碍涅槃之业,故称 "烦恼障";所知障又称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遮蔽智慧之明,使之不聪明,从而障碍菩提之业,故称 "所知障"。故称 "所知障"。

2. 事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令生死相续,障碍大涅槃,故称 "事障";邪见能障碍正知正见,障碍大菩提,故称 "理障"。

佛教大辞典》解释道

(名词)烦恼障和知识障。新译文为 "烦恼障和所知障"。嗔恚痴障有两种作用:一是造业,将众生束缚在三界生死中;二是障碍涅槃寂静。一是造业滋润,将众生束缚在三界生死中,从而阻碍涅槃寂静之理。扰乱众生身心的烦恼称为烦恼障,障碍涅槃的烦恼称为障。这种烦恼障源于自我烦恼。其次,嗔恚痴等一切迷惑都是愚痴黑暗,使人不能证悟诸法实相及其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障碍了能证悟诸法实相的菩提妙智。障此妙智的愚痴黑暗名智障,又名所知障,是障碍证悟所知境界的障碍,故名所知障。又名所知障。它是阻碍识境实现的所知障,是能知之智不能生起的所知障。这种智障又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者,解脱灭尽定之异名,灭尽定心皆灭,离诸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第八解脱也。此为八解脱中的第八解脱。阻止圣者进入灭尽境界的法,称为解脱障。它是一种不染的无明,不还根的阿罗汉抛开解脱障,就能进入心的消灭境界。俱舍论》第二十五章说:"谓唯以智慧离烦恼障者,建立智慧解脱。依二者得定离解脱障,建立俱解脱。"

又一、理障,如邪见理惑障正知也。其二,事障,贪等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云:"何等二障:一者理障,障正知见。二是事障,即生死相续。"

三藏法数释义

(引自《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清净明了,被无明妄想,障碍知见之权,不达真如本性,是名理障。[二、事障】众生被无明所覆,生死相续,无从出离,是名事障。

(出自《楞严经》、《了义海》、《真谛镜录》): [一、烦恼障]是昏沉恼乱之法,扰乱心智,不能显露真如妙明,是名烦恼障。[二、所知障】,所知障,又名智障。是知识障,又称智慧障。它是知识的障碍,是智慧本性的障碍,是觉悟法门的障碍。

(摘自《天平论》): 障碍就是障碍。例如,在《金刚经》中,须菩提证得不诤三昧,就是因为他没有这两种障碍。(梵文:Subhuti,中文:空生)。[第一,烦恼障:] 烦恼障是指见思惑。所谓修到第四阿罗汉,见思惑已断,心空寂静,何来诤论?所以,无诤则无烦恼障。(梵文:Arahant,中文:无学)。[二、三摩地障],梵语三摩地,汉语正定,即不诤三摩地。谓须菩提证得第四果时,得不诤三昧,若有欲求此三昧者,即是诤。因此,无诤就是无此三昧的障碍。

标签:

上一篇:黑龙江放生河蚌在哪里,黑龙江省宗教界发布《同心同向同步前行爱党爱国爱社
  • 下一篇:朱士行:中国佛教界的不朽传奇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