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去世的人放生好吗
1、无论你是腰缠万贯的达官显贵、居住高楼大厦乘豪华轿车的城市中人,还是名声赫赫的名人,抑或是山中苦行的行者,最清净的生活就是断肉食素。印度圣雄甘地曾说:“我的确觉得人类要增进精神生活,必须停止只为满足一己的口欲而屠杀动物的行为。”
2、关于食肉的过患,本师释迦牟尼佛已在诸多大乘经典中广为宣说,《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云:“夫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睡梦不安,觉已忧悚,夜叉恶鬼夺其精气,云端佛学,心多惊怖,食不知足,增长疾病……”然而,许多人无视圣者的教言,顽固地坚持食肉能强身健体,结果与他们所期望的恰恰相反,身体不但没有强壮起来,反而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明智的人应以此为鉴,戒之慎之。
3、社会上某些人吃猴、吃蛇、吃熊、吃甲鱼、吃蝎子、吃蝗虫,什么都敢吃,结果吃出一身病,甚至吃掉命。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杭州市民钱某生喝蛇血“进补”,不想“补出了鞭节舌虫病,住院三个多月,花费二点七万元,体重骤减十五公斤。一九八八年哈尔滨市有十多人吃蝗虫、甲壳虫引起过敏反应,经抢救才脱险。
4、野生动物专家说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兔形目动物、有蹄类动物、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一百多种,如:狂犬病、结核、鼠疫、炭疽、甲肝等。猕猴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六十的携带有病毒。这样的猕猴把人挠上一下都可能致人感染,而生吃猴脑者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更大。
5、食用野生动物染病后难以诊治。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就在对野生动物的猎捕、运输、饲养、宰杀、贮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人吃野生动物染病后,要么诊断不清,要么难以治疗,甚至稀里糊涂丢了生命。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毒最早来自非洲的灵长类动物(猴、猿等)。蛇可谓“百病之王”,癌症、肝炎它几乎什么病都得,寄生虫更多。餐桌上的蛇胆,都是从蛇腹中现取的,也含有许多由肝脏输出的有毒物质及至鞭节舌虫等寄生虫。
6、来源不明的野生动物,有被天敌杀死的,有病死的,有的干脆是被不法分子毒死的。不法分子给毒死的野生动物补上一枪,再卖到餐馆蒙骗消费者。
7、世人多尚肉食,然肉实有毒,因为畜类被杀时,心里恐惧、痛苦、怨恨,内分泌因而产生种种毒素,随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死后凝固于体内。故食肉的同时也吃入此种尸毒,易患癌瘤等疾病。
8、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改善生活,健康长寿的需要,其区别主要在于利已还是利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人类行为,从其结果来看,有三种行为,一种是为了自己生存了需要,尊重了自己的生命,却损害了他人生命的行为;第二种是既尊重了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了他人生命的行为;第三种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延长了他人生命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第第三种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尤其是第三种行为,而第三种行为,由于社会的普遍尊敬而得到社会的弘扬,所以,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物质生命,但其精神生命却得到了无限的延长。因此,我们可以将人类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放生行为,另一种就是杀生行为。从人类行为的三种结果来判断,第一种行为就是杀生行为,第二第三种就是放生行为。
9、人类的生命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健康,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互相作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重视了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人们的精神健康,而精神是否健康往往对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大部分的自杀行为,都是因为精神不健康导致的。而精神不健康是由于心理健康引起的,所以,作为解决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咨询师职业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是一种从事精神上的放生职业。
10、日前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的公民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感兴趣。由此可见,多年来的学校教育和舆论宣传,已经使环境保护广为人知;严峻的环境形势,也使人们更加关心其治理行动和治理成果。
二、北京哪里放生甲鱼好看
1、环境保护理念广为人知,环境治理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让人们落实于行动。与3%的公民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感兴趣形成鲜明对照,真正身体力行实践环境保护的公民比例远远偏低。于是我们看到一种怪象,大多数人都会说:环境很重要,要保护环境、预防并且治理环境污染,可是他们只希望别人做环保,或者要求政府部门治理环境污染,自己却无法在行动实践这些理念认知。有些人只在口头上承认环保重要,心里却未必当一回事。有些人在心底里也认可环保,但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处在“两张皮”甚至互相矛盾的状态。无论是在传统的生活方式,还是现代的生活方式中,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都大量存在。
2、有些行为在传统社会可能问题不大,但到了现代社会,就可能造成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比如说,长期以来都有人喜欢通过放生(将俘获的动物放归大自然)来体现慈悲心、积德行善。在传统社会,这可能问题不大。但在生态平衡日益脆弱的现代社会,放生就造成了很多生态问题。放生需要大量动物,这种需求催生了完整的产业链:捕捉、贩运、零售、放生,甚至进入再捕捉、再销售、再放生的循环链。据估计,全国每年放生的鱼、蛇、乌龟、鸟的总量约有两亿单位。这种产业链导致大量动物死亡,并且破坏捕捉地和放生地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如果放生的积德行善,造成了截然相反的后果,这样的功德,不知道佛祖会不会“领情”。在环境保护成为重要任务的现代社会,类似这样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应该接受重新审视。人们沿习传统的种种社会实践,也都应该重新经受环保标准的检验。
3、现代社会新生活方式也给环保造成了巨大压力。过度使用汽车,就会排放大量废气尾气;废旧电脑、手机、电池、节能灯泡被淘汰变成电子垃圾,很多被混在普通垃圾中,或被掩埋,或被焚烧,其释放出的大量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和土壤;举手之劳的分类垃圾推进艰难,垃圾减量目标难以实现,很多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谁都想生活在云白天蓝的环境中,呼吁治理污染来也都不遗余力,可是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为环保做点滴小事都办不到。有些人为了图省事,家里的生活垃圾一股脑儿扔到同一个垃圾袋里,哪怕是电池、节能灯之类有毒有害的特殊垃圾,都不愿意单独收集。尽管公共交通快捷方便,但很多人无论去哪里都必定汽车代步,在埋怨雾霾的同时不断制造雾霾。
4、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两张皮”甚至互相矛盾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行动在缺乏规训的情况下,一下子就获得了完全自由的“自治”,几乎没有任何外在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不能自动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要求,必须经过反复的宣导和规训。比如一个小孩子,如果老师和家长反复训练他分类扔垃圾,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他的一种习惯。相反,如果没有这种训练,他可能一辈子都习惯把所有垃圾不加区分。现代社会、现代文明有其要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细节的层面上,大多数人都是非常缺乏训练的。在缺乏训练的基础上还缺乏约束,处于一种完全自由的“自治”状态。比如,很多居民从来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的生活训练,分不分类也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即使不分类,也没有任何约束的规范和机制。一群未经训练的人处于一种“自主自治”的状态中,很难期望他们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落实于生活实践之中。
5、环境保护早就不是遥远宽泛的理念,而是现实生活中非常紧迫的重要议题。环境污染也不是一种未来的危险,而是每天都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环境保护高达3%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固然可喜,但将理念落实到行动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只有“知行合一”,贯彻落实于行动之中,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切实改善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和生态。
6、放生雀鸟(天神)
7、以放生观音雀等为佳。飞得高,看得远,有利于收集信息,提高测算的准确度,经商者有利提升业务及生意成交量,扩展人脉,提升人气财运。
8、放生乌龟(玄武)
9、放生蛇类(地龙)
10、解一些难缠的小人是非,口舌官司,有利于仕途升迁,腰疼腿疼等病痛,化解命带阴差阳错。
标签:
上一篇:放生功德论原文,索达吉堪布:放生功德文神变月放生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