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界

探索禅修奥秘:揭秘安那般那,解锁通往内心平静之路

第六课 "中观的入口 "第 11 讲: 禅修五大基础之首: 阿那含

讲师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禅学会 北京大学禅学会

时间:2009年4月25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407室。

讲授禅宗五法,第一法: 阿那含

第五菩提难得。在这些以智慧为主的菩提心中,第五地的主要菩提心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虽然第五地菩萨也修其他五度,但主要的修行方式是禅定。

换句话说,或者换一种翻译方式,冥想实际上就是 "禅"。禅宗传入中国时,有多种含义。最早传入中国的 "禅 "是 "阿那含"。在道安法师及其之前的时代,阿那含的主要修行方法是以《阿那含经》中所提倡的 "心念、心念 "为对象。在四圣谛的背景下,它指的是锻炼我们分别心的杂念。在当时,安般念的修行方法与我们现在听到的南传佛教的内观禅定的结构基本相同。在中国,这种修行方法在魏晋时期就已流行。早年,佛图澄、道安等大师都是修习安般念的高手,直到他们的弟子这一代,才逐渐出现了大乘佛教的广泛传播。

不过,这些大师虽然修持安般念,却非常重视般若,尽管当时般若的译本还很缺乏,但他们研究般若的愿望从未改变。

道源大师生于东晋怀帝太元六年(312 年),卒于孝武帝太元十年(385 年),享年七十四岁(一说七十二岁)。出生于常山符离县(今河北省蓟县境内)一个书香门第。父母早丧于乱世,外兄抚养,七岁读书,十五岁对五经文献已很通晓,转而研究佛学。十八岁出家(据《名僧传》)。由于相貌黝黑丑陋,不被剃度师看重,在田间劳作,不怨颜色。二十四岁时(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 年)),在石赵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遇到佛图澄大师。佛图澄非常欣赏他,道安大师便拜佛图澄为师。十三、四年间,他经常代替佛图澄讲学,讲解疑难问题,赢得了 "漆道人,惊四邻 "的美誉。

佛图澄大师去世后,社会动荡不安,道安大师离开河南到山西临汾县居住。此地十分偏僻,为避战祸,竺法子、竺圣甫、竺道瑜等人纷纷冒险远聚,与道源大师共同研究后汉安世高翻译的有关禅观的《阴持入经》、《道地经》和《大十二门经》,并作了注释。后来,道源大师在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的襄阳住了十五年,深入研究般若经典。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记载,他说

"首经 "问世已久,旧译本有误,致使隐义不解;每次讲经,只说大意,轮读而已。安氏穷究经典,钩深致远;其注《般若》、《道行》、《秘迹》、《安般》诸经,搜文比句,求其首尾之义,以及析疑、臻行,凡二十二卷。序富而义玄尽,序贯而文理通。经义明矣,自安始也。.........,译为梵文,离文而义,妙典可品,真赖伊人"。

道安大师在襄阳时,每年两次作《放光般若经》,有 "僧传 "之称: "四方之士,竞以是为师",可见当时法座之盛行。

自道教祖师开始注重禅定,不能不说是受到了佛图澄的影响。他认为禅定到了高深的境界,"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灼不能伤其念"(《人欲寿经注》),同时可以发生种种神变(《安般注序》),但这并不是禅定的真正目的。禅修的真正目的是进入 "无本"(即本无)、"无为 "和 "开物成务"。悟道是 "使天下忘我",成事是 "无为而自得"(《道德经序》、《安邦注序》)。换句话说,从禅定所获得的境界来看,它不仅是追求神通,更是通过让每个人忘却自我、成就本性来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幸福。大十二门经序》中说:"是知非禅能统世而不遗,非禅能周世而不碍,禅与禅不犯,神明何变?" 这是非常明确的。奚斤藻先生在给谢安的信中,称赞道安大师 "不变之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奚斤藻先生在给谢安的信中,称赞道安大师'不变之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道源大师从一开始就重视《般若经》的研究。他认为,研究《般若经》,不能单靠 "考文"、"考句 "的方法,而要从文字的复杂性中领悟其精神实质(《道行经序》)。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不会把真性空或本无当作能生万物的第一因(《端议传》),才能把第一义谛与世俗谛不一、不异、不二的学说付诸行动。和合放光赞速释》序言

苻坚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 385 年)二月,道源大师在长安武松寺圆寂。道源大师是禅宗阿那含派的代表人物,该派以 "禅定即般若 "为宗旨。

探索禅修奥秘:揭秘安那般那,解锁通往内心平静之路

标签:

上一篇:宣化上人千古:中美佛教界共同缅怀,共创辉煌未来
  • 下一篇:百法明门论第一讲:洞悉佛教哲学的神秘面纱 返回列表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